close
基本上,孩子都很希望符合父母對他的期望,然而父母傳達的期望是否清楚一致?甚或表裡不一?是否讓孩子覺得矛盾或永遠無法達成?

父母是很能控制孩子的,有的控制是有形和可以明顯察覺的,例如:強迫子女遵照指令行事,或限制他們不准做某些事等等。對有形的控制,孩子還可以反抗,但是對另一種無形的、心理上的控制,孩子就無從反抗而深受其影響了。

◎令孩子困擾的四種訊息傳達方法

●雙重訊息
雙重訊息的意思是,孩子同時收到兩種互相衝突的指示,不知如何是好。譬如說,小孩問爸爸可不可以喝冰箱裡的汽水,爸爸正眼也不瞧他一下,冷冷地回答:「愛喝就去喝。」孩子聽到的言語是可以喝汽水,但是爸爸臉上的寒霜又讓他相信如果喝了汽水,爸爸會不高興。他不知道到底是喝好,還是不喝好,心裡很不安。這是一種說話內容與表情不一致的表達,叫人進退兩難。

●前後矛盾
有時候,父母的說法和指示前後矛盾,莫衷一是。例如:媽媽在曬衣服,叫姊姊看弟弟,姊姊聽命看管弟弟,不讓他跑出去,弟弟待久了,不耐煩地大哭,媽媽卻進來把姊姊罵了一頓。又如孩子想做某一件事的時候,媽媽說:「你還小,長大再說。」隔一天,孩子犯了錯,媽媽又說:「你這麼大了,怎麼還這麼糊塗?」大人心裡顧念的事多,常會把說過的話給忘了,但是,發現前後矛盾的孩子心裡會很不服氣。父母如果肯聽孩子申辯倒還好,如果父母又用權威堵住孩子的嘴,孩子也只好吞下他的不平之鳴了。

●難以取悅
有些父母似乎很難取悅,孩子再怎麼努力,他總有可挑剔之處。譬如:孩子看書,媽媽嫌他懶惰;熱心幫忙洗碗,被罵洗不乾淨,又說他拖延時間不寫功課;他去做功課時,偏又打斷他叫他做別的事。也有的母親因為急於讓孩子多吸收營養,所以如果孩子只吃青菜,就嫌他吃肉不夠;哪天孩子正吃肉時,媽媽又會問他怎不吃青菜呢?這種情形給孩子的感覺是,媽媽永遠不會對自己滿意,自己似乎很差,不討人喜歡,於是自己也不能滿意自己。萬一這孩子又屬於極力討好、努力不懈型的子女,就更辛苦和易受傷了。

●引發罪惡感
引發孩子的罪疚感是強而有力的一種控制方法,「都是你!」是最常用的口頭禪。「都是你不聽話,才把媽媽氣成這樣!」「都是你動作慢,害全家趕不上這班車。」還有一種引發罪疚感的方式是:「看,我為你犧牲了多少?」「媽媽為了你的功課,一年沒看電影,你知道嗎?」或者「什麼好吃的都留給你,你可曾替我們想想?」挨罵的孩子滿懷歉疚感,即使他是無心之過,父母的責怪態度卻使他覺得自己該負全責。

對父母深感愧疚虧欠的孩子除了不敢違抗父母外,在達不到父母期望時,心中加倍不安,十分自責,不易原諒自己。這類孩子同時也習於負擔父母的情緒,只要遇到父母不悅,就感覺自己又做錯了,甚至類化到別人身上。身邊的朋友、師長或上司臉色一變,他就心慌了。

◎換個方法試試看:
以上所說的幾種情形,其實父母自己並非有意如此,而是情不自禁所致。有些父母自己的性格不夠穩定成熟,或是內心積有許多負向情緒,未得紓解,以致心緒不易平衡,雖然極不願孩子嘗到自己身受的壓力和委屈,但是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出了難為孩子的訊息,事情過後,倘若有所察覺,父母也會為此十分痛心,因為他真的不願傷害孩子。

●指示要清晰
在指導孩子時,父母要留意自己的指令是否明確易行,有沒有矛盾之處。開口之前不妨先停一下,想清楚當下到底希望孩子做什麼,再下指令,才不會讓孩子覺得爸媽老在出難題給他。

●不怕表真情
心中不舒服時,與其努力掩飾又不禁流露在表情動作上,讓孩子猜測不安,還不如坦率地說出感受,讓孩子知道我們在煩什麼、氣什麼,反而比較安全。父母不是神,本來就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啊!

●自我覺察是基礎
也許我們是擺不平自己心中矛盾與衝突的緣故,才發出不一致的訊息。例如又想拒絕,又捨不得孩子;知道孩子沒錯自己卻還在心煩或疲憊;想親近對方卻還懷著前一天的憤怒……,倘若常常擺不平自己,也可尋求心理諮商專業服務,因為矛盾的訊息是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留下傷害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vita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