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選用鉀鹽或其他含鈉量低的調味方式,取代鈉鹽,如糖、醋、檸檬等等。
3.儘量避免「速食」或加工食品,如罐頭、泡麵、醃製食物等,因其中的鹽分含量極高。
4.注意藥物中的鈉含量。
5.多食用新鮮蔬果,因為其中含有豐富的天然鉀鹽。
6.一般而言,除非身體缺乏,在飲食均衡的狀況下,並不需要另外特別補充鉀、鈣、鎂等礦物質。
2.選用鉀鹽或其他含鈉量低的調味方式,取代鈉鹽,如糖、醋、檸檬等等。
3.儘量避免「速食」或加工食品,如罐頭、泡麵、醃製食物等,因其中的鹽分含量極高。
4.注意藥物中的鈉含量。
5.多食用新鮮蔬果,因為其中含有豐富的天然鉀鹽。
6.一般而言,除非身體缺乏,在飲食均衡的狀況下,並不需要另外特別補充鉀、鈣、鎂等礦物質。
「為人母者,不患不慈,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。愛而不教,使淪於不肖,陷於大
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,站在他們的角度去了解事情,將勝於只給予物質的滿足。
女兒在美國唸幼稚園時,曾由學校帶回來一張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,讀後深感其中有許多重點正是自己需要被提醒的。這些全非金科玉律,卻能使為人父母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。記於下,或許也能作為你的參考:
1.--別溺愛我。我很清楚的知道,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。我只是在試探你。
2.--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。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。
孩子到了一歲半至兩歲時候,已經能理解父母的態度了。即使他還不能說話,但父母對他所做的事是否贊成,他可以通過父母的語言、臉色等完全理解。要注意的是,此時孩子已具有了探索求知的要求,不要認為他去摸電線,去拿手錶等僅僅是為了玩。這是他探索的開始,他要瞭解各種物品要摸索,用鼻子聞聞,用嘴巴嚐嚐 ,仔細的檢查。這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認識周圍環境的方式。對他們來說,世界充滿了他剛剛發現的各種新事物。這些發現既可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慾,也可能是造成孩子意外傷害的原因。但是,既然要保護孩子探索求知的積極性,又要保證孩子的安全和家用物品的安全,是現實生活中的矛盾。說了過多的『不可以』和『不許動』,對孩子的求知慾不僅僅是挫折,而且是一種壓抑。過多的從孩子手中搶走東西,或者責備,他們可能會得出一種結論:「探索求知是錯誤的認識」,這對他們的未來影響很大,同時,他也會不喜歡父母。
因此,要解決這個矛盾,要把重點放在『預防』上,也就是會危險的、容易損壞的東西,都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,要不然,給孩子一塊自由的天地,騰出房間的一部分,或院子裡的一個角落,讓他在那裡自由探索他所感興趣的事物而又不會發生任何危險。
若孩子拿了不該玩的物品,一定要想辦法用另一個可玩的物品去交換,千萬不要硬搶過來。
兼具童書出版業總編輯與兩個孩子的母親等雙重身分,謝淑美分別以專業及為人母的角度去詮釋閱讀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,更希望透過該專欄,提醒所有家長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閱讀,讓孩子及早建立多元化的世界觀。
作者/奧林文化&大穎文化總編輯 謝淑美
無論是在一些公開演講或私下朋友聚會的場合,很多人都會問我:「到底該用什麼方式陪孩子閱讀?」而我的回答總是:「只要給孩子自由,通常就不會錯。再來就是看你跟孩子互動的情況囉!」
5種類型‧閱讀成效大不同
文/柯雅齡
普通班的老師在班級上常常會遇到有一些孩子就是一刻不得閒,經常手腳動個不停,坐不住,到處走動,不然就是嘴巴動個不停,常常會被周遭的環境干擾,沒辦法專心進行一個活動、完成一個作品;老師一開口,他也急著開口插話,對於老師的交代,總是有聽沒有到;衝動性高、持續度不夠,做事情都是做一半,無法輪流等待。當老師敏銳的察覺不對勁,將這樣的狀況告訴家人,但對於一個專注力不足,活動量高的孩子,家長在家中又該如何協助孩子呢?
父母發現孩子狀況後,帶孩子去兒童心智科就診是有必要的,藉此了解孩子的可能狀況及診斷(在摒除視聽覺、認知、感覺統合、教養態度所造成的問題外,可能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、注意力不足……),醫師也會針對孩子的狀況,轉介給治療師、心理師進行評估及相關治療課程。此外,父母在家中也可以漸進運用一些策略及活動來協助孩子,加強孩子的專注力及提升學習成效。當然,這些活動對於一般不大專心的孩子(不一定要有診斷),也會有一定的成效的,家長不妨試試。